河南省确山县西南部天目山,为桐柏山系的余脉,山势不高,群山连绵。天目山北为确山,山南为信阳平桥区(革命战争年代为信阳县),往西为桐柏县。桐柏山天目山山连着山,是河南湖北两省的交界,也是确山信阳泌阳桐柏四县的交界。革命战争年代,共产党人的身影常出没在桐柏山、天目山之间,借助山川地形的掩护,在乡村播洒革命的火种,领导贫苦农民“打坏货、拉土豪”,开展游击战争,创建革命根据地。
2023年10月的一天,确山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确山县红色文化传播志愿服务队组织志愿者,来到鄂豫边区的信阳平桥区邢集镇尖山革命纪念馆和桐柏县回龙镇榨楼革命纪念馆,开展文明实践活动。
尖山是天目山南麓的一个小山,因山形像三角、顶端很尖,被称为尖山。尖山脚下是一个古朴的村落,尖山革命纪念馆就建在村小学校园里。今年70多岁的老队长朱世民介绍,他听上一辈人说过,建在村里的革命纪念馆,是当年鄂豫边游击区领导张星江、王老汉(即王国华)、周骏鸣等人开会、闹革命的地方。那些年张星江、王国华他们借助学校的掩护,发动了远近好多村民参加他们的队伍,或者当民兵。他还记得1953年王老汉回尖山时的情景,周骏鸣是1957年回来的。王老汉回尖山还带来了电影放映队,放映的电影吸引了周围几个县的很多人观看。
尖山革命纪念馆院内一排旧瓦房里,分三个展厅,展示了当年中共鄂豫边省委在此活动的情景。
据史料记载,1934年10月,由于王明“左”倾教条主义的错误领导,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中央红军主力被迫长征。“左”倾教条主义给中国革命造成的危害极其严重。它导致除陕甘以外各主要根据地的丢失和党在国民党统治区组织的严重破坏。鄂豫边区久经考验的共产党员张星江、仝中玉、王国华、周骏鸣等,在与党中央和友邻省区党组织失去联系的艰难岁月里,重建、发展党的组织,创建红军游击队,开辟了以竹沟为中心的鄂豫边游击区(又称豫南桐柏山游击区或豫南游击区),该游击区成为南方八省三年游击战争15处游击区之一,为策应主力红军长征、在中原地区建立抗日据点奠定了基础。
1935年8月,张星江、王国华等人在张星江的家乡南阳唐河县毕店商定,将豫南、豫西南党组织合并,成立中共鄂豫边省委,张星江任省委书记,仝中玉任组织部长,王国华任宣传部长。省委领导唐河、泌阳、桐柏、南召、新野、南阳、确山、信阳、汝南、正阳、遂平、舞阳等县党的工作。张星江、王国华根据在江西瑞金参加中华苏维埃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期间,朱德总司令接见他们时提出的“要把游击队拉到山区去,拉到‘三不管’的地方去生根发芽”开展游击战争的指导思想,结合豫南、豫西南的实际情况,决定在偏僻的确山、信阳、泌阳、桐柏四县交界的山区发动群众,发展党的组织,为发动游击战争做准备。省委机关开始设在群众基础较好的泌阳县王店、张楼及王庄、候庄一带。后来王国华在检查工作时发现信阳尖山工作搞得很好,将情况向鄂豫边省委作了汇报。省委认为尖山地处确山、信阳、泌阳、桐柏四县交界地区,山高林密,群众基础较好,非常适合开展游击战争,决定把省委迁到尖山,集中力量在尖山一带开展工作。1936年1月,在鄂豫边省委领导下,鄂豫边区红军游击队在尖山西北的小石岭村成立。周骏鸣任队长,张星江兼任指导员。成立伊始,全队只有一支长枪两支短枪、两颗子弹,还有一支打不响,所以当地有“红军游击队两根半枪闹革命”的说法。
从尖山村沿山路向北再向西,转过几道山岗,即可到达桐柏县榨楼革命纪念馆。榨楼村也是当年鄂豫边省委和红军游击队活动区域之一,鄂豫边省委曾在此开过会,鄂豫边红军游击队、新四军红二十八军曾在此驻防转战。鄂豫边省委旧址门上留有“一切服从抗日,抗日高于一切”的老标语。
确山西部山区桐柏山天目山等地是当年鄂豫边区游击队的主要活动区域。游击队在省委的领导下,开展了平氏夺枪、姬岭寨遭遇战、竹沟暴动、挫败国民党两次“围剿”等大大小小的战斗,开展了“打坏货,拉土豪”等惩处恶霸的斗争,在豫南地区人民中有着很高的威望。1937年9月,为更广泛地争取合作抗日,同当地开明士绅和地方政府建立统战关系,鄂豫边省委根据中央精神,将鄂豫边红军游击队改编为豫南人民抗日军独立团,在豫南大地上公开打出抗日旗帜,从此投入到抗日救国的斗争中。1937年12月,中共河南省委派组织部长林凯到豫南边区,根据省委指示,将鄂豫边省委改为鄂豫边特委,不久改为豫南特委,隶属河南省委,仝中玉任特委书记,王国华任副书记。鄂豫边省委自1935年8月成立,到1937年12月改称鄂豫边特委,存续时间短短两年多,但它对鄂豫边革命斗争的影响是巨大的,为中国革命做出了重要贡献。鄂豫边省委在红军长征开始后,中央革命根据地失守、鄂豫边区工作陷入严重危机时刻创建,在危急关头挽救了豫南地区的党组织,并打开了豫南革命的新局面。它创建了豫南革命游击队,建立了南方八省三年游击战争中最北端的一块革命根据地,推进了国共二次合作。鄂豫边省委在鄂豫边区的一系列斗争和根据地建立工作使鄂豫边区成为一片规模较大的红色区域,这一区域为竹沟开展游击战争和组织工作起到了掩护作用,是竹沟的屏障;在抗日战争中,这一区域发展到跨越鄂豫皖湘赣5省交界的广阔区域,是全国六大抗日根据地之一,成为共产党领导全国抗战的重要战略支撑点。
中共中央及河南省委十分重视中原抗日革命根据地的建立,从1937年下半年开始,陆续派遣和动员了大批党员骨干、进步青年和爱国学生来到鄂豫边区。1938年1月,豫南人民抗日军独立团在竹沟集结,整编为新四军第四支队第八团队,俗称“老八团”。同年2月,党中央又派彭雪枫、张震等数十名干部来到竹沟,有力加强了对该地区抗日活动的领导和“老八团”的整训工作。3月初“老八团”开赴信阳邢集,一边剿匪,一边整训。3月8日,“老八团”在邢集举行东征抗日誓师大会,罗炳辉代表长江局和周恩来副主席参加了誓师大会。次日,团长周骏鸣、政治委员林凯率“老八团”1300多战士,经信阳、商城,在皖西流波䃥同第七、第九团和手枪团会合,不久,即挺进皖中、皖东等地抗日前线,投入创建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斗争。
“老八团”东征后,在竹沟设留守处。彭雪枫、王国华等以留守处名义,在竹沟创办党训班和军政教导大队,为河南乃至中原地区培训各级抗日军政干部,同时坚决贯彻党中央关于大量发展党员的指示,为豫南党的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1938年,党的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成立以刘少奇为书记的中共中央原局,中原局设在竹沟。长江以北的河南、湖北、安徽、江苏地区党的工作概归中原局领导。刘少奇、李先念等同志先后从延安来到竹沟。竹沟成为我党在中原地区发展的重要阵地和战略支撑点。
信阳市平桥区尖山村、南阳市桐柏县榨楼村、驻马店市泌阳县焦竹园村等都建有鄂豫边省委旧址纪念馆,竹沟有鄂豫边军事会议旧址纪念地,它们是革命战争年代共产党人驰骋转战的见证,是掩映在山间的星星之火,传递着真理和信仰的力量。(马勤功 张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