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7日,在山东省荣成市俚岛镇花园谷一处苹果园内,果农在采摘、分拣、装运苹果。 新华社记者 李信君摄

又到了瓜果飘香的秋季。苹果红了,果农希望卖个好价钱的盼头强烈起来。期货作为要素配置的市场机制,融入了乡村产业发展全链条。苹果期货上市以来,不但有效助力现货标准统一,促进产业提质增效,还为果农提供收入保障,为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活力。

在陕西省延长县,县政府通过县电视台、各乡镇电子广告牌、果农微信群等多种渠道推广苹果期货价格信息,实现价格信息的县域全覆盖,让果农提前了解价格、掌握定价的话语权。苹果期货通过提供“不问产地,只问标准”的定价机制以及覆盖整个产季的远期价格信息,优化了现货价格的发布传导机制,便于产业主体参照期货价格依标定价,指导经营。县、乡镇、村等各级主要负责人都安装了行情软件,及时关注苹果期货价格波动。2018年,我国苹果大规模冻害减产,延长县相关部门通过关注苹果期货价格,及时帮助果农对现货价格进行预判,提高卖果售价。当年延长县苹果总体减产8%,但整体销售价格同比提高30%,果农总收入增加了20%,全县苹果销售收入较2017年净增约3亿元。

标准化是农产品增值的重要途径,期货标准能够引导种植加工品质优化提升,带动农民增收和产业升级。苹果期货上市前,我国苹果产业标准化程度相对较低,同果不同价,好果难卖好价的现象时有发生。苹果期货上市后,通过统一贴近现货实际的交割标准,助力提升产业在种植、分选、储藏、销售等环节的标准化意识,推动产业主体自发提高标准化水平。

甘肃省静宁县苹果龙头企业德美集团成为苹果期货交割仓库后,率先引进苹果光电分选线,搭建农产品冷链物流园,参照苹果期货质量标准对果农苹果进行收购,通过稳健的经营以及期货避险工具的合理使用,成功在新三板挂牌上市,成为当地以及甘肃东部区域的第一家上市公司。德美、陇原红和静宁县林投公司等还通过流转土地,建设苹果高新技术示范园,带动全县建成良好农业规范(GAP)、绿色果品认证等基地50万亩,果品商品率和优果率分别达到95%和75%。

伴随着苹果产业智能选果线的普及,期货和现货两个市场间的联系也更加紧密。烟台中泉食品有限公司由过去人工挑选交割苹果转变为运用机械化选果设备挑选苹果,质检机构检验通过率更高。中泉食品总经理姜烨表示:“标准化的分级是多样化销售渠道的前提。机械化选果设备高效地实现了苹果分类分级,该设备每小时可分选苹果5吨。采用机器分选成本仅是人工分选的2/3,而效率是人工的3倍左右。”

随着期货标准化分级理念逐渐深入人心,苹果储藏保鲜环节也随之改造升级,现代化的冷库逐渐取代了传统的“土窑洞”。“果子过去储存在地窖里,现在住进智能化冷库,错峰销售能比一般行情价每斤高出1块多,一亩地的收入相当于多种了半亩树。”陕西洛川苹果有限公司副经理王永锋说。有了苹果期货之后,产业的思维方式和眼界开阔了,主要产区陆续建起苹果产业园,出现依靠互联网技术赋能的大型冷链加工联合体,可以对苹果进行分级加工、包装、储藏、进出库等全链条管理。这大大提升了苹果附加值,增强了产业抗风险能力,为苹果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打下基础。

“保险+期货”作为金融跨界服务“三农”的典型模式,连续八年写入中央一号文件。“保险+期货”模式通过保险公司为农户提供价格保险,并将价格波动风险最终转移到期货市场进行对冲,让农户安心种植。因灾减产、“丰年难丰收”等果农急难愁盼的问题正通过期货市场逐步得到缓解。2018年以来,郑商所苹果“保险+期货”试点项目已经服务果农6.45万余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214家,为51.9万亩果园、79.5万吨苹果提供保障。此外,各类经营主体还在“保险+期货”试点的基础上持续探索并丰富“期货+”的内涵和外延,采取多种工具组合,共同推动农业产业现代化发展。 (经济日报记者 祝惠春)

推荐内容